「窮養兒、富養女」,這句話可是害人不淺
2025/05/16

走在台北街頭,仍常聽到老一輩叮嚀年輕父母:「查埔囝要艱苦飼,查某囝要富裕飼。」這句流傳百年的育兒金句,在2023年的台灣社會依然陰魂不散。從天母的雙語幼兒園到台南的傳統市場,我親眼見證這種觀念如何具體影響台灣家庭的教養實踐——男孩穿著褪色制服,女孩全身名牌;兒子暑假要去打工,女兒卻參加三萬塊的鋼琴營。

這種「因性別而異」的養育方式,正在台灣各個角落製造著看不見的傷害。

解構傳統觀念的在地脈絡

要理解這個觀念為何在台灣特別頑固,必須回溯到日治時期的「養兒防老」觀念。當時農業社會需要男性勞動力,形成「嚴教兒子」的傳統;而受日本「大和撫子」文化影響,對女兒的教養則強調溫婉可人。戰後經濟起飛時期,這種觀念與「男主外女主內」的家庭分工結合,更深化了差異化教養的社會基礎。

在今日台灣,我們仍可觀察到這種觀念的變形:許多中小企業主家庭刻意讓兒子從基層做起,卻送女兒去學插花茶道;中產階級父母要求兒子考醫科,卻對女兒說「嫁個好尪就好」。這種看似「因材施教」的作法,實則是將孩子塞進性別的普羅克拉斯提斯之床。

ADVERTISEMENT

台灣男孩的情感困境

在台北某國中輔導室工作的林心理師分享案例:14歲的陳同學因情緒障礙就診,背後是父親「男兒有淚不輕彈」的鐵血教育。這個案例反映台灣男孩普遍面臨的「情感失語癥」——根據衛福部統計,15-24歲男性自盡死亡率是女性的2.3倍,其中情感壓抑被列為重要因素。

更值得警惕的是,這種教養方式正在製造台灣特有的「媽寶」現象。許

多被「窮養」的男孩成年後,反而出現過度依賴母親的補償心理。台大社會系研究顯示,30歲以上仍與父母同住的男性中,有67%承認母親仍會幫忙打理日常生活。
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
為了孩子放棄工作掙錢,值得嗎?過來人用親身經歷告訴你答案
2025/06/06
盤點18篇小學生腦洞大開,想象豐富的作文集,每一篇都是會讓你嘆為觀止、哭笑不得
2025/06/04
媽媽的4次撐腰,換來孩子「抬頭一輩子」,希望你一個不落都做了
2025/05/18
孩子通常瞧不起3種爸爸,長大也會疏遠他,希望你不是這樣的父親
2025/05/14
​孩子動手打人,千萬不要說「不可以」,4個方法熊孩子秒變乖寶寶
2025/05/14
父母在這4件事上越「狠」,孩子越出色,可惜很多人都舍不得
2025/05/14
一個反常識的真相:你對孩子講的99%的道理,他都當成了耳旁風
2025/05/14
0~12個月寶寶發育特點逐月詳解,輕松拿捏成長關鍵期,一看就懂值得收藏
2025/05/14
新手爸媽必存!6-12月齡超全輔食添加攻略:附「營養食譜+避坑指南」解決所有難題
2025/05/1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