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在台北街頭,仍常聽到老一輩叮嚀年輕父母:「查埔囝要艱苦飼,查某囝要富裕飼。」這句流傳百年的育兒金句,在2023年的台灣社會依然陰魂不散。從天母的雙語幼兒園到台南的傳統市場,我親眼見證這種觀念如何具體影響台灣家庭的教養實踐——男孩穿著褪色制服,女孩全身名牌;兒子暑假要去打工,女兒卻參加三萬塊的鋼琴營。
這種「因性別而異」的養育方式,正在台灣各個角落製造著看不見的傷害。
解構傳統觀念的在地脈絡
要理解這個觀念為何在台灣特別頑固,必須回溯到日治時期的「養兒防老」觀念。當時農業社會需要男性勞動力,形成「嚴教兒子」的傳統;而受日本「大和撫子」文化影響,對女兒的教養則強調溫婉可人。戰後經濟起飛時期,這種觀念與「男主外女主內」的家庭分工結合,更深化了差異化教養的社會基礎。
在今日台灣,我們仍可觀察到這種觀念的變形:許多中小企業主家庭刻意讓兒子從基層做起,卻送女兒去學插花茶道;中產階級父母要求兒子考醫科,卻對女兒說「嫁個好尪就好」。這種看似「因材施教」的作法,實則是將孩子塞進性別的普羅克拉斯提斯之床。
台灣男孩的情感困境
在台北某國中輔導室工作的林心理師分享案例:14歲的陳同學因情緒障礙就診,背後是父親「男兒有淚不輕彈」的鐵血教育。這個案例反映台灣男孩普遍面臨的「情感失語癥」——根據衛福部統計,15-24歲男性自盡死亡率是女性的2.3倍,其中情感壓抑被列為重要因素。
更值得警惕的是,這種教養方式正在製造台灣特有的「媽寶」現象。許
多被「窮養」的男孩成年後,反而出現過度依賴母親的補償心理。台大社會系研究顯示,30歲以上仍與父母同住的男性中,有67%承認母親仍會幫忙打理日常生活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