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難想象,一個曾經備受雍正寵愛的妃子,死后竟淪落到無人理睬的境地,她似乎早就成為后宮可有可無的人,當乾隆知道這一切后,被大清官員的玩忽職守所觸動,嚴厲處罰了相關人等,這位妃子才得以入土為安,她就是雍正后宮的馬常在。
對的,她的確只是一名常在。
我們都知道,清朝后妃制度完善以后,有皇后、皇貴妃、貴妃、妃、嬪、貴人、常在與答應八個等級,常在在后妃等級中排第七位,僅高于答應,地位是屬于比較低的。
康熙朝的后妃制度并不完善,常在、答應這些等級,長時間是不存在的,她們只有一個統一的稱呼:庶妃。
到了雍正朝,后妃制度才最終完善起來,出現了常在、答應這些等級,但也保留了格格這些原始的稱呼,一直到乾隆朝,格格這一稱呼才徹底消失。
還有一點,雍正朝之前,妃啊、嬪啊啥的,都是比較值錢的,如果不是十分得寵,或家世非常雄厚,是得不到那個位子的。
所以說,當時大多數人都是常在、答應啥的。大家可以看一下雍正后妃名單,嬪位以上的才只有8個,而雍正后妃總數要多于30個。
關于馬常在的家世信息,史料沒有記載,估計與她位分較低有很大關系。
不過從馬常在這個稱謂來看,她極有可能是一名漢姓女子,姓氏為馬,再根據她初封為答應的情況來看,馬常在應該是一名來自內務府的包衣漢姓女子,通過宮女選秀入宮,也就是說,馬常在最初是一名宮女。
雍正七年七月,馬常在入宮,被封為答應,稱馬答應。(馬常在是以宮女的身份被雍正寵幸,成了小主,被封為答應的)
一般情況下,內務府包衣女子入選宮女的最低年齡為13歲左右,所以說,當時馬常在也就是一名13歲左右的少女,而她所侍奉的主子雍正帝已經是52歲的老年人了。
看起來,當時雍正對這位13歲少女的印象還不錯,對她非常寵幸,經常翻她的牌子,僅過了半年,也就是雍正八年的正月,馬常在就被晉升為常在。
馬常在畢竟年輕貌美,如果此時她能夠抓住機會,生下一男半女,真的就起飛了,但令人想不到的是,這一年雍正帝與皇后都生了大病,尤其是雍正帝病情嚴重,以致于連后事都安排好了。
到了雍正九年秋,皇后(孝敬憲皇后)病逝,雍正帝的身體逐漸康復起來,但是,雍正帝再也沒有寵幸馬常在,早已把她拋在了腦后,轉身去寵幸劉貴人了,劉貴人肚子爭氣,為雍正生下了幼子弘曕,因此被晉身為謙嬪。
不得不說,雍正就是一個大豬蹄子啊!
通常情況下,大豬蹄子都不會有好下場。
果不其然,雍正十三年,雍正帝就突然崩逝于圓明園,但這對馬常在來說并不是一件好事,這意味著她徹底失去了復寵的機會,以后只能在后宮空度年華、虛度光陰了。
由于馬常在沒有給雍正生下兒女,所以,她并沒有得到乾隆的尊封,仍然是一名常在,與雍正帝的其他妃嬪們一起住進了寡婦院,也就是壽康宮院落區域,平常無非就是下下棋,嗑嗑瓜子,嘮嘮嗑啥的。
要知道,此時馬常在還只是一名20歲左右的女子,就要無休止地過著養老生活,最重要的是,她還不知道要過多久。
就這樣,馬常在在后宮又度過33個春秋,于乾隆三十三年四月十一日病逝,享年50多歲。
按照宮規,后宮妃嬪去世后,棺木要在殯宮停放一段時間,通常是一兩年,當然,皇帝陵墓還未修建的除外,也就是說,馬常在應該在乾隆三十四年或乾隆三十五年被葬入妃衙門。
令人沒想到的是,殯宮的官員竟然把這件事給忘了,沒有及時把馬常在下葬事宜報告給皇帝。一直到乾隆四十年十月,官員才發現馬常在還沒有被下葬,便將此事報告給了皇帝。
至于乾隆呢,人家自己后宮妃嬪就一大堆,父親的妃子哪里記得住,但是官員把此事給忘了就不應該了,此事能夠反映出當時大清官員的玩忽職守已經非常嚴重了,乾隆龍顏大怒,嚴厲處置了相關人等,該殺的殺,該罰的罰,并作出指示,立刻將馬常在的彩棺葬入泰陵妃園寢。
就這樣,馬常在的鬧劇才算告一段落。
參考資料:《清史稿》《清高宗實錄》《清朝后妃傳稿》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