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來,孩子的自卑都是有跡可循的。幾年前,茜茜媽和一個朋友聚會。期間,朋友的兒子在獨自上廁所時,撞到了服務員,把餐廳的碗摔破了。朋友知道后,立刻把孩子劈頭蓋臉罵了一頓,指責孩子「這麼大的人了,走個路都不知道看著點」。
在后面的時間里,這個小男孩便老老實實地坐在朋友身邊一言不發。媽媽讓他自己夾好吃的菜時也是一聲不吭,媽媽說什麼,他就做什麼,委屈自卑都寫在臉色。
這幾年,朋友經常問過我最多的一個問題是:怎麼讓孩子變得自信?因為她發現兒子好像越大越自卑了......。
我們說:孩子的教育從來都不只是一項功課,更是一場從頭至尾的修行,愛雖是一種本能,但高質量的愛才是為孩子保駕護航的風向標。當我們在羨慕別人家的孩子和父母「無話不談」、自信大方、智商高、情商高、聽話懂事的時候,你有沒有想過:同樣是孩子,為什麼區別能這麼大?
很關鍵的一個原因:你給了孩子「什麼樣」的家庭教育?尤其是在孩子犯錯、受傷、被指責批評、被欺負的時候,你是怎麼處理的?你有沒有給他「撐腰」?這篇文章就來說說,孩子在成長過程中,最重要的「4次」撐腰,都做了,就能換來孩子「抬頭一輩子」。
孩子在步入社會后,面臨的第一堂社交課是「爭搶」,搶東西是常事,被搶也不是壞事。重點看家長怎麼處理這個問題,在孩子玩具被搶走了,媽媽「不智慧」的做法是:
「沒關系,那個玩具先借給弟弟玩,你玩這個」;
「你怎麼這麼沒用,玩具都能讓小朋友搶走」;
「誰搶了你的玩具,媽媽給你搶回來」;
「那個小朋友搶了你的玩具是嗎?去,自己搶回來,搶不過就打!」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