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是春節假期後的第一個工作日,上班時的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癥狀:
早上不想起床,上班就像奔赴刑場; 工作時心不在焉,心煩氣躁、焦慮不安,希望早點下班; 明明沒有做什麼,但回家後依舊感到筋疲力竭; 腦海中總有個聲音叫囂著「辭職」......
大部分職場人在長時間從事一份工作後,便會進入職場倦怠期,難以做出成就,隨而開始抵觸、抗拒上班,最終選擇辭職來逃避「及時性壓力」。
事實上,90%的問題並不能靠辭職來解決。
想要真正解決問題,就要直擊核心,找到讓自己真正倦怠的理由。
產生倦怠情緒的3個要素
職場是個小社會,在這裡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。有人和利益的地方,難免會有矛盾。
同事的勾心鬥角,惡意競爭,領導無休止的佈置工作任務,卻對升職加薪絕口不提,客戶的刻意刁難都可能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。
面對越來越「卷」的工作環境和接踵而來的麻煩,難免會選擇辭職來逃避,讓自己進入「真空」的狀態。
當一個人對自己的價值賦予與實際不符時,常常會因為期望的落空而產生焦慮,長期負面的情緒會使人處于一種高度緊張,精神緊繃的狀態,讓人感覺壓抑,疲累。
因為對自己能力的定位不清,導致職責邊界感模糊,難以達成預想的效果,這些因素便會導致自己的工作能力急劇下降,幹得不少,卻總難出效果,惡性循環,缺乏成就感。
根據相關研究表明:重復性且常與人打交道的工作,更容易讓人產生職業倦怠。
重復、機械性的工作循環往復,日漸枯燥,與人打交道的工作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處理人際關係,對于職場人而言,這都是一種消耗。
而且此類工作大多是一種持續性的工作,很多時候甚至是超負荷的工作,當它一旦超過你能力所能承受的范圍,便會趨近于爆發的臨界值,最終走上辭職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