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界有句老話: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學校,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。
在孩子的人生里,家庭的影響始終是第一位的,在很大程度上,什麼樣的家庭就會成就什麼樣的孩子。
之前看過一則令人心痛的新聞。
一名22歲的男孩晨宇,從小性格孤僻,不愛與人交流。
后來父母送他出國留學,留學2年敗光了家里200萬還沒能畢業。
不僅如此,他每天就躲在家打游戲,就連吃口飯都需要奶奶端到跟前喂食。
活生生成為了一個「廢物」。
學業和工作上沒有半點長進,生活自理能力也極度缺失。和家人最多的交流就是「錢」,其他的一概不知,渾渾噩噩過了這麼多年。
網友說這孩子就是個敗家子,但每一個孩子,都不是生來如此的。
歸根究底,孩子身上的問題都是家庭的問題。
晨宇10歲的時候父母離異,他和奶奶在一起生活。老一輩的人總是對孫子輩的孩子格外寵溺,奶奶很怕晨宇覺得受委屈,努力成為了晨宇的「保護傘」。
而晨宇的父母自從失婚、各自組建新家庭后,對晨宇的教育就有些力不從心。
爸爸不管不顧,媽媽大部分時間都在拼搏事業,哪怕后來送孩子去留學,也依然沒有扭轉晨宇越來越頹廢的性子。
她怨恨自己:哪怕事業上再成功,也無法彌補教育上的失敗。
可惜孩子的人生無法重來,在他最重要的前20年里,晨宇的父母都沒有盡到教育的責任。
我們無法怨怪奶奶對孫子太過寵溺,把養育孩子的任務全都推給老一輩的人,本身就是父母的過錯。
哪怕婚姻破裂,爸爸卻還是爸爸,媽媽也還是媽媽,血緣關系無法割斷,本應肩負的育兒責任也不該丟棄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