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幾天看到一個采訪。
來自江西的90后Kim直言:「父母所謂的勤勞本分,不走捷徑,其實就是被信息差給忽悠瘸了。」
他出生在一個普通家庭,是典型的小鎮做題家,通過17年的拼命刷題,最終考上了人大。
但入學第一天,他就受到了巨大的沖擊:
幾個室友,只有他和另一個室友是裸分考進來的,其他人都是其他途徑考上人大的。
有一個室友是撞球特長生,還有2個是參加夏令營的,還有一個是參加華僑生聯考,400多分就上了他們學校。
他千軍萬馬過獨木橋,別人卻條條大路通羅馬。
這讓他深刻意識到:教育就是一場資源爭奪戰,人與人的差距,從父母那一代就已經拉開了。
所以,盡管他的孩子現在3歲不到,他就早早做好了規劃:
他先獲取香港身份,讓孩子未來可以通過華僑生聯考或DSE考試升學,讓孩子有更多的機會與選擇。
而這或許就是真正意義上的拼爹:第一代人的努力奮斗,可以幫助第二代人增加容錯率。第二代人如果能夠站在第一代人的肩膀上發展,就會極大提高發展的速度。
教育,從來不是孩子個人的奮斗,更多的是家庭資源與父母認知的較量。
01
之前曾看過一個關于「北京海淀男孩」的熱搜。
一群來自985、211院校的研究生在北京建筑院實習,接到了一項任務:在一個虛擬空間里,設計出一個適合年輕人的城市地標。
初步方案出爐后,領導覺得都不太滿意,于是便為他們找來了一個外援——自己12歲的兒子。
一開始,大家都只覺得領導是帶兒子是來玩的。
但沒想到,男孩一開口,就震驚了所有人。
男孩先是夸贊了每個方案的優點,又委婉指出了其中的問題,什麼二級分類、城市建模、圖片渲染等專業名詞信手拈來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