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幾天母親節,女兒和老公「吵架」了。
因為每次過節女兒都給我送禮物,賀卡、手工小花籃、花束。
很費心思地制作,很用心地寫寄語。
老公卻什麼禮物都沒準備。
女兒吵他:「你不給媽媽送禮物,我就不喜歡你了。」
老公厚著臉皮說:「即使你不喜歡爸爸,爸爸也喜歡你。」
女兒「哼」了一聲又說:「你不給媽媽過母親節,我就不給你過父親節。」
老公嬉皮笑臉地說:「即使你不給爸爸過父親節,爸爸也還是給你過兒童節。」
女兒說不過了,就哭了:「你不給媽媽買禮物,媽媽就不開心,媽媽不開心我就不開心,你趕緊給媽媽買禮物!」
老公哭笑不得:「為什麼媽媽不開心你就不開心?」
女兒已經不想跟他耐心交流了,只哭鬧著讓他送禮物。
目睹這場爭吵的我,既感動,又愧疚。
感動于女兒對我的維護,有這麼一個暖心的「小棉襖」,再辛苦也值了。
愧疚于那句「媽媽不開心我就不開心」。
很多時候,我的喜怒哀樂的確影響著女兒的開心與否。
當我精力充足、心情愉悅時,女兒即使有點調皮,我也能忍。
當我疲憊、焦慮、煩惱時,女兒稍有不聽話,我就容易發火。
可每次發完火我又后悔,怪自己控制不住情緒。
老公有時候也怪我:
「你現在脾氣越來越大了,一天到晚吵我、吵孩子,像個母老虎。結婚前你多溫柔啊......」
我一聽這話就怒了:到底是誰把我害得這樣的!
每個暴躁媽媽背后,都有一個悠閑爸爸
聽過一個說法,如果一個男人是紳士,他旁邊的女人就會變成淑女;如果這個男人是個無賴,他旁邊的女人就會變成一個潑婦。
我老公也很「紳士」:洗衣、做飯女士優先,輔導作業女士優先,帶孩子出去玩女士優先……只有玩手機時他積極得不行。
孩子鬧了,他倒是會第一時間跑過來怪我:「你為什麼又把她罵哭了?」
他在客廳開心地刷抖音,女兒在小課桌前心不在焉地寫作業,只有輔導作業的我心急如焚。
《2020大眾心理健康洞察報告》顯示:
媽媽們的負面情緒主要來源于「因為家人或配偶的做法而感到不開心」,高達75.73%。
每個暴躁媽媽背后,都有一個無所事事的爸爸。
就像儲殷教授所說的:
「結婚以前脾氣也挺好的呀,小鳥依人一樣,怎麼結婚以后就跟母老虎一樣呢?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