馬克思說一個健康的人應該是既無私又自私的,他既能夠滿足自己,同時又在別人需要的時候主動付出。
自私在我個人看來並不是一個貶義詞,因為心理健康的人一定會以自我為中心。
如果一個人做事處處迎合別人,捨棄自己的利益,這類人要麼有所圖謀,要麽其實內心非常痛苦,心理學也認爲,這樣太過善良的人,是一種情緒病。
物極必反,合理的自私符合人性,但過度的自私則在道德、利益甚至法律層面都是不可取的。
在我們的生活中極度自私的人,相對難以分辨,他們總是打著各色幌子橫行霸道。
這些人雖然總是披著各種各樣的外衣不好分辨,但通常都有這幾種特徵。
前段時間很火的電視劇《二十不惑》裡有著這樣一個情節,薑小果給出生農村家裡經濟條件不好的王薇借了300塊錢,後來薑小果想換手機,于是讓王薇還錢,結果王薇不但不還錢,還裝可憐引起同學圍觀。
姜小果錢沒要回來,還被同學批評沒有同情心。
可轉眼薑小果就碰到了王薇在校門口的服裝店買衣服,薑小果再次要求王薇還錢。
不想王薇再次裝可憐,反咬薑小果虛榮,不是真心缺錢,對于像她這樣缺錢的人來說,很不公平。
這就是一場名副其實的道德綁架,但極度自私的人就是會利用大眾氾濫的同情心,站在道德的制高點,要求別人無私奉獻。
王薇可憐嗎?可憐。
但別人有義務幫助她嗎?沒有。
而從道德上講薑小果幫了王薇,那她就是善人,不幫則是沒有同情心的傢伙。
道德的存在是為了讓社會更加穩定和諧,但落實到每一個個人身上則會產生矛盾。
那些利益至上的憑藉著道德帶來的便利四處謀利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