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你一個男孩子,整天哭哭啼啼像什麼樣子……」
「你看你那個樣子,跟你媽一樣……」
「這麼點小事都做不好,也不知道你能做好啥……」
平時爸爸一回家就開啟吼娃模式,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可能真不是孩子出了問題。
最近很多家庭都出現這種情況,平時媽媽帶娃多,孩子更愿意聽媽媽的話,爸爸回家第一反應都是孩子不聽話。
很多爸爸就會默認開啟訓娃模式,這究竟是為什麼呢?
1. 父親缺位的連鎖反應:孩子與家庭的隱形代價
爸爸們本能的覺得自己是一個家的男主人,孩子就應該聽他的,所以當爸爸們辛苦一天回到家,看到孩子和亂七八糟的玩具,本能的就會心理不平衡。
面對孩子的哭鬧,爸爸們缺乏方法,也沒有和孩子建立好關系。他們的方式就只有簡單粗暴的吼打罰。
但其實這并非益事,心理學研究表明,父親的缺位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。缺乏父愛的孩子更容易出現自卑、社交障礙,甚至成年后對親密關系產生不信任感。
其實對于父親而言,常年的缺位,也會讓父親越來越缺少方法融入這個家,他們不知道如何和孩子溝通,不知道如何和妻子溝通,生活就像是進入了某種困境。
管孩子吧,矛盾多,不管孩子吧,似乎又看不慣,于是家庭矛盾親子矛盾不斷,問題也沒有解決。
2. 社會認知的固化:「男主外女主內」的隱形枷鎖
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社會的集體潛意識帶給我們的枷鎖,盡管現代社會倡導性別平等,但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