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為父母,經常會遇到一個頭疼的問題,就是孩子一不稱心如意,就會發些脾氣。如果是在公共場合,就更讓人尷尬了,不僅影響其他人,父母自己也會心煩。
為了讓孩子不再吵鬧,很多人會激烈地教訓孩子,跟孩子說「要聽話」。但這種方法一般不會有什麼效果,孩子很可能會因為被罵,覺得更加委屈,吵鬧得更厲害。
如果孩子能控制住情緒,往往也是被父母反常的態度嚇到了,覺得害怕,不用我說你也知道,這對孩子的成長不會有什麼好處。
另外一些父母呢,可能就會選擇「息事寧人」,去滿足孩子的需求。孩子看到父母是這種態度,他就知道,下次如果再有什麼違背自己意愿的事發生,只要自己哭鬧,爸爸媽媽就會滿足自己。
所以,不管是息事寧人,還是嚴厲批評,都不是最優解。那父母應該怎麼做,才能既把局面控制住,又能讓孩子慢慢學會控制情緒呢?
可以分三步走,第一步是,不對情緒做價值判斷;第二步是,引導孩子認識情緒,和發泄情緒的邊界在哪;第三步是把情緒和問題分開,搞定情緒后,再去解決背后的問題。
1、第一步:不對情緒做價值判斷
做父母的常常會覺得,開心、快樂這種就是好情緒,小孩笑得再大聲、時間再長,我們都不會覺得有問題。但如果他連著哭十幾分鐘,我們就會覺得很有問題,因為認為哭背后悲傷的情緒就是不好的,所以我們很想改變這一現象。
其實這是對情緒有很大的誤解,并不是說悲傷、憤怒這些情緒就一定是沒用的、不好的,需要去控制。如果你能接受孩子遇到事情時很開心,笑一個下午,那你也得接受孩子遇到事情時不高興,哭一個下午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